Send linket til app

相声评书-经典单口相声


4.6 ( 3776 ratings )
Livsstil Underholdning
Forfatter: Wang WenJing
Gratis

单口相声(monologue comic talk)是相声中的一种形式,是在民间笑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既有相声的特点也继承了民间笑话、故事、评书的艺术手法。单口相声故事性强,情趣横生,因而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流传。
单口相声一般又叫“单口”“单春”“单笑话”,这个名称是和“对口”和“群活”表演形式相对的,它是从民间故事和笑话发展、演变而来,兼有故事和笑话的艺术特点。两个人为对口相声,三个人以上为群口相声 。
鉴于单口相声是由一个人演说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有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中短篇小说的一种口头表述形式,其实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单口相声与中短篇小说同属于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从叙事状物、刻画人物等角度看,两者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单口相声又有其独到之处,它在表达上并不一定像小说那么有头有尾,更主要的,也是它更为突出的艺术特性,在于它是一种风格独具的喜剧性的口头叙事体裁。 [2]
与传统的叙事艺术(如评书、故事等)相比,单口相声在内容上侧重于反映人物之间的对话, 并主要依靠对话构成包袱、塑造形象。由于其创作中对包袱的组织要受情节、人物性格的制约,所以单口相声创作的难度很大。故事型的单口相声创作近年来已近于绝迹,议论型的单口相声则由于在内容与形式之问存在着不易克服的矛盾而让位于对口相声。 [2]
单口相声这种形式在长短并没有规定,有的能连着说几天,有的说一段只要二三十分钟甚至三五分钟,半天下来就能说许多小段。因此,单口相声又有“大笑话”和“小笑话”的分别。“大笑话”是由许多段“小笑话”组织成的,有点儿像章回体裁。这种形式的内容很多是取材于历史传说(特别是清代的),有的取材于民间流传的长篇故事,如《江南围》《张双喜》《吴三汉抗粮》《马寿》等。“大笑话”在民国以后,由于同诸般杂技合作演出,加上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说的人逐渐减少,而“小笑话”日益活跃。“小笑话”演出灵活,反映生活比较及时,因而“小笑话”在选材方面非常广泛,如当时的(满清及民国)官僚政客、风俗习惯、制度法令等,对当时人民生活直接有影响而又不合理的现象,都有现实的反映、尖锐的讽刺。
单口相声每段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情节中产生一定的笑料(即包袱),各段逐步发展,直到达到最后的故事高潮,相声的喜剧效果也在这样的发展中得到累积,到结尾在观众的感受中得到一个总的爆发,一个成功的相声段子宣告结束。
叙述人的客观态度
相声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由相声演员用叙述的方法把一段故事说给观众,表演单口相声的演员可以叫做叙述人。由于叙述人把他所熟悉的事物,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说给观众听,这就决定了叙述人在叙述故事过程中以采取客观的态度为主。因而单口相声只要求叙述人把故事具体、生动地讲出来,叙述人的性格不直接影响所叙述的事物本身。这样,叙述人完全可以以第三者的身分在剧情以外自由地把故事全部过程叙述出来。如《巧说媒》中的一段:
叙述人在叙述里的两重性
叙述人为了把他所熟悉的故事按照当时发生的具体形态表达出来,有时也进入剧情里去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可是他又不完全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束缚,他可以进出剧情之外作客观的叙述。如传统相声中的一段:
叙述人对所叙述的事物的主观评价
因为叙述人叙述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缺陷揭示出来,所以在叙述过程裹,演员对故事常常直接加以评价。一般相声演员把这叫做“自己系‘包袱儿’”和“自己抖‘包袱儿’”。如上面所引的例子:“赌气一扭脸儿,唉,衣裳襟儿就掉在火盆里啦!”这就是逐渐把“包袱儿”系好。又如:“你这皮袄要照这么烧哇,可就坏啦!”这是把“包袱儿”解开。又如:“你看,急啦不是!”这是抖搂“包袱儿”。那还不急!“这句话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说的,而是叙述人以第三者的口气,直接表示出来的态度。